□ 趙 華
不久前,一位企業的知名專家在編寫一項設備操作規程時,對相關的操作方法一時吃不準,于是專程趕到企業生產裝置現場向一線員工討教。在得到滿意的答案后,他認真地對工人們說,你們的操作方法很規范,回去就將你們的做法寫入規程。過了不久,這些現場工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操作方法果然寫入了規程,成為企業的技術標準。
據了解,這位專家到現場指導工作時一點兒也沒有專家的架子,經常不厭其煩地向工人師傅問這問那,那股認真勁兒,好像他是新來的學徒工。在編寫操作規程時,這位專家反復征求員工的意見,一個細節問題也不放過。他的做法不但沒有受到同行和一線員工的嘲笑,反而讓人肅然起敬。
在這位專家的詞典里,沒有專家和臉面這個詞,他只想弄明白正確的操作方法,并且大膽地舉薦一線員工的“土方法”,使其登上大雅之堂。這種對學問的真誠態度贏得了員工的尊重。
近年來,許多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引進了許多的技術人員。但遺憾的是,個別高級技術人員往往“自視甚高”,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向一線員工學習請教,生怕影響了自己的形象。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難以進步,也難以贏得一線員工的尊重。
筆者在對這位專家敬佩之余,也從這件事中得出這樣的啟示,那就是企業要對一線員工給予充分的尊重。因為在一線員工那里,企業可以挖到很多寶藏。
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線員工尤其是老員工,在實踐中經過長期的摸索,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戲和絕招。因為他們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對生產經營中的某些環節、某些細節了如指掌,他們甚至可以通過一個細節就準確判斷設備出現了哪些問題,如何以最好的方案解決這些問題。
可以說,一線員工摸索出來的經驗往往能發現、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恰恰是部分高層管理人員、高層專業技術人員難以體會、難以看到的。
因此,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專家和高級技術人員要善于向一線員工學習請教,這樣做不僅不會影響其“英名”,反而會贏得員工的尊重。《中國質量報》
□ 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