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 樾
3個木匠同一天進入工廠上班。
第一個木匠工作的目的只是混一口飯吃,他的目標是能養活自己就行。所以他上班時經常磨洋工,不久他被工廠炒了魷魚。好不容易又找到了第二份工作,但他的工作態度仍然如此,所以他一直都在為生計奔波。
第二個木匠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養家糊口,所以他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班,從不遲到早退。為了獲得加薪的機會,他的工作表現也很積極。他經常想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所以總是忍受著巨大的體力消耗和各種各樣的工作壓力。他每天都很疲憊,但仍咬牙堅持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早日退休,這樣他就可以徹底擺脫辛苦的勞作了。
第三個木匠的工作目的和前兩位不同。他一直夢想著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工藝師,有朝一日可以親手雕刻出一座舉世無雙的藝術作品。所以,他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做到完美,還利用空余時間去學習設計,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制作技藝。終于有一天,他獲得了去人民大會堂裝修的機會,并親自為人民大會堂設計和制作了一套精美的明清家具。從此以后,他聲名遠揚,每一件作品都價值連城。
3個木匠的故事啟示我們:為工資而工作的人終生無果,為了生計而工作的人勞累辛苦,只有為了夢想而工作的人才能夠功成名就。
在管理學上,把驅使第3個木匠行為背后的動機稱之為成長性動機。
當有記者問國際連鎖酒店王國希爾頓集團的創始人康德拉·希爾頓,是什么原因可以讓他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把一個小旅館發展到全球70多個國家數千家酒店,事業版圖涵蓋美洲、歐洲、亞洲等多個地區和國家時,希爾頓說:“當我貧困潦倒躺在公園的椅子上過夜時,我已經在心中描繪希爾頓跨越全球的藍圖了。”
這也是成長性動機。
在商業領域里,有3重境界,分別是: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
生意人為蠅頭小利而經商,商人為超額利潤而投機,企業家卻把自己的企業當成實現自我成就的平臺,把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夢想作為終生追求目標在經營。不同的動機所產生的行為完全不同,不同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生意人和商人需要的是個人的“野心”,以及必不可少的小聰明和商業頭腦。企業家除了“野心”之外,更需要的是“正確的方法”。這些“正確的方法”包括科學的管理體系、睿智組織的思維、明確的戰略規劃、清晰的愿景藍圖、上下同欲的目標凝聚、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和志存高遠的企業使命等等。
中國的企業家已經走出了“生意人”的局限,但要完全走出“商人”的困囿卻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過程。這是一種鳳凰涅槃式的自我毀滅與欲火重生,是破繭成蝶的自我突破和美麗嬗變,但這也是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中國質量報》
宗 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