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詢業誰來“管”
專家稱當前該行業處于管理真空狀態,亟須培育及監管
□ 解艷華 楊 妤
日前,第2屆中國管理咨詢與培訓業振興論壇在北京召開。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我國管理創新成果水平的不斷越高,隨著原創性管理成果的積累,我國管理咨詢、培訓業的專業化、國際化也將提上日程。
應加大引導、監管力度
據了解,我國管理咨詢和培訓行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發展成為龐大的智力產業。據統計,我國咨詢業營業額從1996年的21.85億元增長到2001年為302億元,5年間增長了13倍。2005年,我國管理咨詢業的營業額近500億元,管理咨詢業占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比例為0.11%。
對于管理培訓業,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中國管理培訓業的市場份額已達到3000多億元,培訓機構更是達到7萬多家,大大小小的培訓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是交相更迭。
聚成資訊集團董事長劉松琳介紹,未來我國管理咨詢與培訓市場需求十分龐大,但由于我國沒有制定管理咨詢與培訓業發展整體戰略和規劃,缺乏政府的管理和支持,基本處于管理上的“真空”狀態;管理咨詢和培訓業尚未形成行業協會或者同業公會,既缺乏必要的行業準入和資質認定、審核制度,也沒有必要的規劃和財政、政策扶持措施,這與當前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的迫切需求明顯不相適應。
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咨詢委員會秘書長趙天樂認為,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咨詢業特別是管理咨詢業很發達,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對管理咨詢業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扶持。
對此,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秘書長李震認為要破除“國家迷信”。他說,這種國家迷信是指政府做的就是最好的。對于管理咨詢與培訓業來說,滿足9000萬企業的需求,滿足幾億人職業的發展,沒有這樣的政府資源打造“國家隊”,政府做的應該是給予更寬松的環境,提供優惠政策。
專家認為,政府監管的缺失不利于管理咨詢和培訓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呼吁國家應從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經營管理素質亟須不斷提升的高度,對行業進行規劃、監督,建立行業的準入制度,同時給予一定的扶持,真正幫助行業壯大發展。
建立信用管理體系
“政府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那么靠什么進行自律?”李震一語中的。
“政府可以給予優惠政策、資金支持,但是關鍵在于建立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進行自律。行業協會的職能就是服務、自律和維權。”趙天樂說。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研究室工業交通貿易研究司原司長陳全生建議,行業協會要建立咨詢師、培訓師的信用管理體系。“進入行業協會信用管理體系的咨詢師、培訓師的信用等級高,沒有進入的信用等級就低。信用等級高的不再說,信用等級低的就沒有人信任,攬不到生意。”
據了解,在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咨詢委員會的推動下,管理咨詢師在2005年被正式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劃。接下來,管理咨詢委員會還將啟動管理咨詢機構的資質認證體系。
然而,據了解,目前在國內無論是管理咨詢業還是管理培訓業,均沒有成立“國”字頭的行業協會,也沒有正規的行業協會能夠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來指導行業自律和發展,而這已然成為制約國內管理咨詢培訓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專業化是發展方向
“咨詢業發展固然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首先是行業必須強大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引起政府的重視。”趙天樂認為,中國的管理咨詢和培訓業要和世界管理咨詢和培訓業同步,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這個品牌是誠信度。這個誠信度就是服務質量,如果咨詢和培訓的服務質量不好,就不能贏得客戶的需要,咨詢和培訓業就不可能得到發展,管理咨詢業也不可能得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為了規范企業的發展,業內人士認為,專業化是管理咨詢業的發展方向。“如果不做專,就做不到強,更談不上大,所以專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途徑。”
關于管理培訓業,一些專家堅持主張培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規避培訓存在的種種弊端。同時,要堅持按需施教的原則,“這是搞培訓最重要的靈魂。因為市場就是按需生產,市場化就是按需生產,市場化就是要競爭”。
全國政協委員解思忠希望管理咨詢與培訓業在對企業家進行咨詢與培訓時,一定要注意提高企業家的人文素養。他認為在企業進行投資管理時,要學經濟學的知識,還要學哲學以及歷史知識,以增加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思維素質,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問題。《中國質量報》
解艷華 楊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