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紐約10月2日電 題:中國需要摩天樓嗎?
——專訪美國著名建筑師保羅•卡茨
中新社記者 李洋
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到來之際,美國著名建筑師保羅•卡茨(Paul Katz)在紐約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解答了摩天樓建設問題的焦點和“疑點”,以及中國建筑發展的前景。

卡茨對記者說,“密度”是樓宇建設中所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表示,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相比,可用土地仍是稀缺的。興建摩天樓可以有效緩解土地利用不足,更好的發展其他行業如農業等。
卡茨說,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建設摩天樓是大中城市發展的趨勢;從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看,保證密度對于環境和節能等方面都是有利的。
在談到中國現代摩天樓的設計與創新性時,卡茨笑言,自己并不是中央電視臺新總部大樓的“粉絲”。他說,保證摩天樓的結構穩定性是所有人關心的話題。
卡茨說,這并不是指建摩天樓要循規蹈矩,但符合當地民眾時下的審美習慣可能會有更好效果。同時,建摩天樓需要充分考慮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環境限制,盡量避免帶來“沖擊性”的效果。
他舉例說,自己設計的香港最高大樓——環球貿易廣場(ICC)就注意與周圍環境的結合,ICC與附近的港口和廣場渾然一體,加之往來交通也十分便捷,ICC的高度在當地沒有引起多少質疑。
今年的世界人居日主題為“城市與氣候變化”。當記者向卡茨問及摩天樓的能耗問題時,他說,沒有科學數據表明摩天樓本身是耗能的,能耗浪費大多是因樓內人員使用造成,就目前大樓的結構設計和材料使用等方面來說,已在爭取不斷節能降耗。
卡茨認為,和幾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摩天樓設計已經進步很多,現在的大樓設計在追求實現“環境友好型”標準,當然進一步的改善是必要的。
今年是“9•11”恐怖襲擊十周年,很多人對摩天樓防范恐怖主義方面仍心存疑慮。卡茨對此表示,“9•11”事件很特殊。他坦承,無論是摩天樓,還是低矮建筑,都難以抵御如此劇烈的撞擊;而且,并非摩天樓的五角大樓在“9•11”襲擊中也被飛機撞擊,損失同樣很慘重。
他說,除了恐怖襲擊,任何樓宇還會面臨其他各式各樣的挑戰,例如地震、火災等。而在美國,目前的摩天樓在設計上都注意到這些隱患,一旦碰上突發緊急事件,所造成的損失一般都會比普通低矮建筑要小。
卡茨還向記者回憶了多年前他在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轉悠的有趣經歷。他贊同對胡同等歷史遺跡進行保護,同時又強調要在注重做好規劃的基礎上快速發展。他認為,建設大樓與保護古跡并不矛盾,在上海、香港和東京等地都能找到歷史建筑和現代樓宇和諧并存的例子。
卡茨表示,中國最近20多年的發展很快,過去在中國蓋高樓還要從國外進口材料,時下則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中國孕育著建筑的未來,是建筑師成長的好地方,有利于他們對建筑進行實驗和創新。
卡茨和他所在的KPF建筑事務所在海內外摩天樓建設領域頗具盛名,除了ICC,世界最高的平頂式大樓——高492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著名摩天樓也出自其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