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篇
文/羊城晚報記者 詹青
★“限時代”來臨
●事件回顧
1月26日,“新國八條”正式出臺,為今年房地產市場定下基調,標志著樓市全面進入“限時代”。
“合理確定本地區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貸款利率不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從嚴制定和執行住房限購措施”。
“限制”,毫無疑問地成為今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基調。
●市場反應
就在這一夜,據說全國上下不少房地產開發商連夜開會,徹夜未眠。
民間的反應則喜感十足,有“段子”傳:考慮到“限購令”執行后,各地離婚率不斷攀升,更有小三趁勢密謀扶正,現研究決定,自這個很“2”的日子,頒布“限離令”。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每天離婚總額限制在百對以內,其他城市限50對;指標下發各居委會,如果超額,要約談居委會大媽;離婚者需提供沒有小三證明及非同居證明。
★“廣州細則”落地
●事件回顧
2月25日,“廣州細則”出臺,“限外令”外,確定“買一賣一”等細則。
2月底,廣州市公布2011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規定今年房價漲幅要低于11%,但把歸屬于保障房范圍的限價房和經適房也納入到新建住房統計范圍。
而在限購政策的“紅圈”之外,增城、從化有幸逃過一劫,但另一“限價”政策卻隨之浮出水面。4月初,兩市陸續規定,單盤售價不得上浮5%-10%。
●市場反應
“廣州細則”并無新意,力度也未如預期嚴厲。市民稱之為“溫柔”,發展商稱之為“務實”。
有網友調侃“本次政策充分兼顧到各階層購房者的多重購房心理,可謂博眾家之所長,集眾者之所期”。網友甚至列出四類購房心態:1、買到的認為還好早買到了(心里想差點買不到,慶幸);2、賣掉的認為還好早賣掉了(心里想差點賣不掉,驚險);3、沒買到的認為還好沒有買到(心里想房價要跌了,冷汗);4、沒賣掉的認為還好沒有賣掉(心里想賣了就沒法再買了,英明)。
★“提準”每月一次
●事件回顧
年中回首,央行度過了“忙碌”的上半年。通脹壓力高企,5月份CPI同比上漲5.5%,創34個月以來新高,6月份CPI預計將突破6%。緊縮型貨幣政策成為今年上半年的主基調。
進入2011年以來,央行已經連續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每次0.5個百分點。截至6月份,大型金融機構存準率達到歷史高點21.5%。央行還在2月份及4月份加息0.25個百分點。
●市場反應
每月一次的“提準”,富有規律。在總貸款額同比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房地產業的貸款降幅更加顯著。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存款準備金率沒有一個上限,它取決于條件,看來,每月一次的“提準”在下半年持續下去的概率依然極高。
★保障房“硬指標”
●事件回顧
中央下達的1000萬套保障房的“硬指標”,無疑將打亂很多城市的既定計劃,廣州便是其中之一。
2月底“廣州兩會”期間,住房保障部門高調公布:今年全市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4.3萬套,為歷年新開工面積之最。但這個數字很快被更高的任務所取代,而這兩個數字之間,土地、資金的缺口以及增加的工作量,都讓“完成任務”變得遙不可及。
●市場反應
落實資金和用地,并于次年考核,完不成任務的就約談、問責,顯然,中央層面的“軍令狀”形式已被地方政府所效仿并層層下壓。然而,“鐵腕任務”讓不少經濟學者質疑。經濟學人士許小年在微博中寫道:“保障房大躍進,土地、資金在哪里?物業管理誰負責?道路、商業、學校、醫療等生活配套服務誰提供?分配方法是什么?這些事都不研究落實,逼著下面弄虛作假。就像20世紀50年代大躍進,年畝產萬斤,把農民的口糧、種子都交上去,餓死多少人?別再瞎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