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最富低保戶被暫停低保
包頭市石拐區民政部門負責人透露,民政部門沒有執法權,他們只能對呂某暫作“停保”處理,至于是否要追繳之前發放的低保金,還要經相關部門研究后再做決定。
盡管包頭地區對“最富低保戶”還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懲治措施,但這一現象卻引起廣泛議論。
內蒙古一家事業單位的員工白香說,我們同情包頭的呂某和妻子有病在身的現狀,但他隱瞞家有6處房產的事實卻是對公眾的欺騙。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居民張海燕說,“我們希望這項惠民政策能惠及到真正需要的人,更希望全國民政系統對低保能來個全面大清查,尤其要打擊人情保現象”。
>>民政局:核查騙保工作費力不討好
包頭市石拐區民政局副局長王建軍用“費力不討好”來形容最近的工作。他說,核實低保對象個人信息需要多部門配合,在信息比對系統還沒全面鋪開的情況下,大量信息都需要手工核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在查出大量騙保者后,輿論讓他們倍感壓力。
“如果不做這項工作,這部分人可能要繼續騙取國家救濟,但查出問題后,卻會被輿論推向風口浪尖,甚至劍指民政局失職。”包頭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郄仁說,由于城鄉居民財產核對平臺尚未建立,核查只能靠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等傳統方式進行。雖然包頭市近年來實行了“一個大廳,聯審聯批”的申報制度,但仍無法避免“騙保者”混入低保人群中。
“今年包頭成為國家級城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試點城市,我們原本想借此機會肅清不符合低保條件的人,沒料到工作一開始就遇到阻力。”包頭民政系統一工作人員說,擔心槍打出頭鳥的悲劇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專家:監管失職致騙保頻現
內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員潘照東說,低保等社會保障政策是對“最少受益者”的眷顧,如果這個政策讓本不該受益的人占有,則有失公平。“該享受低保的人費盡周折上不了低保,媒體卻屢屢曝光開著奔馳拿低保的案例,我們得深刻反思這個問題。”
潘照東認為,騙保現象頻現,一方面說明這些人誠信道德的問題,另一方面則說明政府監管部門失職。按理說,民政部門對低保認定和復核程序都作了詳細的規定,關于低保的申領與審核,在很多地方都需經居委會、街道鄉鎮、區縣等多重審核,而且,街道辦事處等部門與居民最接近,對于他們的生活狀態也應當十分清楚,為何眼睜睜地放不符合條件的人通過呢?居民的隱性收入或許難以掌握,但車輛、房產等大宗顯性財產只要到相關部門調閱都會十分清晰。
內蒙古慧聰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獻華說,只要監管者切實履行好職責,尤其是基層工作人員需要大量的走村入戶調查,就會大大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否則,所謂的公示、審批等制度形同虛設。尤其要讓“騙保者”及失職者承擔相應責任,才能從根本上起到威懾作用。此外,相關部門還要加緊完善低保制度,運用信息化手段對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申報的收入和財產情況進行核實的信息比對系統建設仍需提速,這也是低保救助、醫療救助、保障性住房以及其他社會救助項目公平、公正實施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