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劇住房貧富分化
未來,隨著保障房的巨量入市,同樣位于城市周邊區位、中低端商品住宅因其土地出讓價格、稅費成本等都顯偏高,將失去其原有的價格競爭優勢。
“保障房將成低端住宅的主角,而商品房日顯豪宅化,這樣的景象值得擔憂。”浙江大學金融系教授景乃權告訴本刊記者。
景乃權擔憂:“這樣的住房‘雙軌制’將可能造成一道加劇貧富分化的‘分水嶺’。因為缺乏需求量最大的普通商品房,中間階層既沒有雄厚經濟實力購買豪宅,又很難擠進為困難家庭設置的保障房,于是‘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就成了‘富人區歸富人,貧民區歸貧民’的代名詞。”
顯然,開發商早已窺見了其中的“機關”,迅速地轉向豪宅市場,攫取利潤最大化。在福州局部地區,新建商品住宅豪宅化的傾向已十分明顯。倉山區是福州市新建商品房上市成交量最大的區域,在該區浦上大道、洪灣路等新樓盤集中地帶,都大比例配建聯排別墅,別墅均價達每平方米2萬~2.3萬元,比同一地段的普通商品住宅均價高出近1萬元。在福州市中心的鼓樓區,商品住宅簽約套均面積環比也持續擴大,今年5月套均面積達到了154.7平方米,環比擴大32.4平方米。
據業內人士介紹,去年以來,北京房地產市場有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市區的房子豪宅化。如CBD、金融街區域內無論何種產品類型,售價均堪稱天價;二是首次置業郊區化。目前,北京居民首次置業的主要區域已經從四環發展到了五環,短期內就會進入到六環區域。
2010年持續熱銷的房山、大興、順義等北京周邊區域的中低端樓盤,在今年上半年仍舊火爆,并出現千人連夜排隊的搶購景象。有關專家指出,這充分顯示了住房的剛性需求是中低端樓盤的有力支撐。然而,一旦保障房體系逐漸完善和規模膨脹,這種情況或將不復存在,更多的人將投入保障房的“懷抱”。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指出,當前,各地大規模建設保障房對市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保障歸保障,市場歸市場”的“雙軌制”下,套型面積小于90平方米的保障房,勢必將把市場上低端戶型商品住宅和樓盤擠出市場,對中高端市場來說卻是利好,大規模保障房建設將消耗掉大量的土地資源,城市中心土地資源也將變得更加稀缺,進而導致中高端房價進一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