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弱堿水超標 食品“抽檢”制度再遭質疑

哈爾濱市質量監督局工作人員在“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生產車間進行巡檢(9月1日攝)。新華社 圖
據新華社9月3日電 國家質檢總局日前公布瓶(桶)裝飲用水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包括哈藥“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在內的6種飲用水被檢出潛在致癌物溴酸鹽超標。雖然哈藥集團制藥六廠已部分召回超標飲用水,但該事件還是引發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
據悉,被檢出溴酸鹽超標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產于3月11日,而哈藥六廠副廠長金鉉煜告訴記者,該廠于6月初接到國家質檢總局的弱堿水中溴酸鹽含量超標的通知后,便停產至今。其間隔了近3個月。
“初步分析,溴酸鹽超標與夏季溫度過高導致飲用水臭氧加量有關。”
目前我國對食品的監管多采取不定期抽檢方式。哈爾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管處處長岳忠澤說,根據規定,質檢部門對飲用水只需要每季度抽檢一次,該局首季度對哈藥集團制藥六廠生產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的檢測結果為合格。但在6月中旬,經過抽樣檢測,發現存放于倉庫中的一批生產于6月4日的21萬瓶“純中純”飲用水存在溴酸鹽超標。查封時,該批不合格弱堿水尚未進入市場銷售。
至于為何在一季度檢查中未發現“純中純”弱堿性溴酸鹽超標,岳忠澤解釋說,根據國家規定,當前的監管多采取不定期抽檢,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檢測環節的費用,減輕企業負擔,也是加強企業自律,體現企業主體責任的需要,但這樣可能會使個別企業的存在僥幸心理,冒險觸碰道德底線,監管也難免百密一疏。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抽檢費用高,常常令質檢機構心存顧慮,擔心抽檢次數過多會給企業留下“存心刁難”的印象。